近日,H&M等一系列西方知名服装品牌宣布:停止使用新疆棉花。
他们给出的理由让人啼笑皆非:新疆棉花涉及强制劳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击中国企业在近年来时有发生,中兴、华为、甚至TikTok都遭受过打压,但是,这些企业都属于高科技企业,美欧为维护其科技霸权对这些企业进行打压可以理解,但是棉花是农业品,在工业生产中只充当原材料,对新疆棉花进行打压,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棉花以及其背后的纺织业对于整个工业体系的构建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你就会理解西方国家为何不惜如此吃相难看也要打压新疆的棉花。
“长出来”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的生产效率呈几何倍跃升,工业革命的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跃升直接带领人类走入现代社会。
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的主要发生地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首先发生于美国,并在美国产生大量成果。
而今天,我们仍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后期,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于美国,而其带来的成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主要集中在中美两国。
这是对三次工业革命的宏观叙事,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印象是一次次升级,这当然没错,但是,这是在世界这个角度上去观察的,如果把角度缩小到国家或地区层面,也许你会看到另外的一些东西。
这其中正好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只在少数国家产生?为什么即使到今天,真正意义上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仍然只是少数?为什么一些国家,明明被寄予厚望,也接受了不少国际资本和技术,但是其工业化过程却虎头蛇尾?
这个问题再往下追问就是:工业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经济学家文一的著作《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给出了一些与西方主流观点不太一致的答案,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工业革命不是造出来的,是长出来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文一教授还特意提出了一个“原始工业革命”的概念,既在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大规模使用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之前,必须经历一个工业革命的孵化阶段,而这个阶段就是所谓的“原始工业革命”。
这种原始工业革命通常发生在不起眼的小作坊中,这些小作坊通过生产各类小商品获得一定的利润,对利润的追求又进一步趋使他们改进技术,使用机器,当机器的使用成为社会上大多数生产部门的共性后,工业革命就会被引爆。
当然,到这一步,只是工业革命的第一步,生产商品的机器的大量应用,使得机器本身就会变成一种重要的商品,于是,一些生产部门开始以生产机器为业,当然,接下来还有生产机器的机器,无限循环。
当社会上大量出现这样的生产部门时,又会带动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能源的使用等各个领域部门的涌现,这样一来,工业革命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并进行下去了。
这半个世纪,许多国家和地区没能出现真正意义的工业革命,其原因不是其工业部门不够先进,恰恰相反,是因为其没有经过那不起眼的“原始工业革命”,而试图直接跳到更高一级的工业革命,最后因为生产端与需求端的格格不入,导致整个工业化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中国的成功,恰恰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过程经历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自然而然的出现,工业革命也自然而然的发生。
明白了工业革命这样的底层逻辑,你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什么行业最容易成为“原始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或者说什么行业最容易引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呢?没错,就是不起眼的纺织业。
飞梭、珍妮纺纱机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的英国,岛国的特性让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这种传统最终导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岛国的性质又注定了英国重商主义的传统,于是,获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开始想尽办法提高效率,追求更高的利润。
前文使用资产阶级一词其实有些笼统,因为参与这场发生于200多年前的英国的,关于效率与利润之争的竞争者们,有很多似乎并不能配得上“资本阶级”这一称呼,正如上文所说,很多竞争者不过是一些小的作坊主,他们没有天量资本,没有宏伟计划与目标,甚至没有多少文化,他们只是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在探索中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被认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性发明之一的“飞梭”的发明者是一名叫凯伊的机械师,飞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
飞梭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让人们认识到改进机器是提高效率最好方式的,是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
珍妮纺纱机虽然将织布的速度提升了8倍,但本质上还是人力操作,但它的出现,让棉纺织业的从业者们开始争相试图通过改进机器的方式去提高生产效率,很快,螺机、水力织布机等先进机器应用于棉纺织业。
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带动了一股以更高效的机器进行生产的浪潮,各式机器应用于上下游产业,工业革命由此被引爆,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后期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的过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引爆这次工业革命的是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棉纺织业。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还有一个细节常常被忽略:印度的棉花。
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何会发生于英国,人们众说纷纭,有人将其归结于英国的重商主义文化,有人则归结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让王权以及封建势力式微,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当然,这是从政治与文化角度去分析问题,有人另辟蹊径从地理与能源角度入手,认为工业革命能够发生在英国,是因为煤炭资源的大量应用,煤炭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根本保障。
这些观点当然有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常常被忽略,17世纪开始,英国以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方式开始殖民印度。
到18世纪中叶,经过一个世纪的经营,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上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国得以在印度获得大量的棉花,这些远道而来的棉花为英国本土的棉纺织企业提供原材料,让各式机器有了用武之地,要理解工业革命,印度的棉花不应该被忽视。
南方的棉花与南北战争后崛起的美国
美国建国之初,其国家的创立者们就围绕“美国应该建设成工业国还是农业国?”的问题争论不休。
以汉密尔顿为首联邦党人大多倾向于工业立国,其同时主张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在贸易政策上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这样的传统被后来的共和党继承。
以杰弗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则倾向于农业立国,在他们眼里,梦想中的乌托邦就是大家各自经营自己的种植园,谁也别干涉谁,他们强调各州自身的权力,主张限制联邦权力,而在贸易政策上,这些国家观念比较淡的人主张低关税,他们希望自己种植园里种出来的棉花想卖给谁就卖给谁,当然,这个传统被今天的民主党继承了去,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斗争其实在美国建立之日起就存在,懂王和睡王不过是两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继承者罢了。
好了,现在说回美国,自独立战争起,此这两种观点的政客交替上台执政,最终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并存。
北美的种植园十分适合大规模种植棉花,为此,种植园中黑奴们的血泪换来了南方棉花的产量逐年上升,那么这些棉花卖给谁呢?
很多人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认为这些棉花理所应该的卖给北方的工业部门,但事实却是这些棉花中的大多数被卖给了大英帝国,之前也说过,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们一直强调各州自身权力,并主张低关税,当时全盛的大英帝国工业部门需要大量的棉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南方各州在林肯当选总统后才敢于直接宣布脱离联邦。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各州的种植园奴隶主们知道,林肯废除奴隶制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林肯也极右可能宣布增加关税,毕竟这是共和党(包括之前的辉格党)的一贯作风。
于是,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南北战争爆发,最终在75万美国人付出生命之后,联邦统一得以维护,奴隶制在美国的大多数地区被废除。
南北之间的对立被强行打破,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联系南北的铁路如火如荼的进行。
南北战争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共和党的长期执政,在南北战争后,到一战前的半个世纪里,只有两个总统不是共和党人(克利夫兰和威尔逊是民主党人),这就导致了共和党小政府、大市场、低税收(指国内)、高关税贸易保护,及重视本国工业的多项施政举措得以被长期执行。
共和党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了美国本土工业部门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温和的环境,贯通南北的交通系统也为南方的农业品(棉花是重要的一项)可以顺利运往北方,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于是,从最不起眼的纺织业开始,美国工业革命的种子被种下,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这颗种子很快生根发芽,野蛮生长。
如上文所说,工业革命一旦启动,会造成一个结果:机器的需求大幅增多,钢铁产业会被直接带动起来,而后是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各个工业部门会实现联动,工业化很快遍布整个社会。
美国的社会财富开始暴涨,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石油巨头洛克菲勒成为世界首富。
二战前,美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战开打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相当于英法德三国总和,美国的这种强大让其对手也感到绝望,后来突袭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在一开始是不打算与美国开战的,他曾表示:看看加利福尼亚的炼钢厂,看看德克萨斯的油田,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借着这样雄厚的家底,罗斯福在二战中一举让美国成为世界秩序的制定者,而这一切都离不了南方种植园中的棉花。
纺织国运
改革开放后,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发生,中国的“原始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80年代的乡村,当时由于政策的放开,大量中国农村的农民们在农闲时从事手工业生产以获得另一份收入,对效率的追求让一批以简单的机器进行生产的乡镇企业开始涌现。
有了“原始工业革命”的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打下的工业化底子,再加上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大量国际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而最开始出现的企业也是也是纺织业,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大量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纺织业的繁荣很快对上下游企业起到了带动作用,中国的工业革命递次展开。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在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加速进行,各行各业中纺织业当然不落下风,而恰在此时,新疆开始大量种植棉花,新疆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种植棉花,有了新疆棉花的助力,中国的纺织业如虎添翼,很快成为世界第一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中国在201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看到这,当时的奥巴马政府有些慌了,凭借工业超越,最终实现全面超越的剧本,美国人见过,当年他们就是这样把英国挤下世界霸主的宝座的。
美国人深知,工业对于经济的重要性,美国人甚至不那么在意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但是他们十分在意中国的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但是,美国人已经过惯了舒服日子,美国人已经不可能在所有工业领域与中国拼成本,于是,支持全球化的民主党奥巴马政府决定一方面要保持美国在高端制造业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中国的工业部门外流,于是,他搞出了一个专门对付中国的TPP。
但是,我们应该感谢“懂王”,TPP还没有真正开始运转,美国就率先“退群”。当然,“懂王”这样做也符合共和党的一贯主张:即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小政府低税收。
但是,“懂王”这一系列操作似乎并没有让中美两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缩小,更不要说逆转了,于是“懂王”在后期又开始了贸易战,但结果仍旧没差多少。
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而美国自冷战结束就加速去工业化,双方工业水平此消彼长。
在这里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只要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建立完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出在原材料和能源上。
二战时,德日,尤其是德国同样拥有相当出色的工业能力,但是由于生产资料的匮乏让其在战争的后期后劲不足。
而美国在二战时能够爆发出恐怖的生产能力,是因为其既有完整高效的工业体系,又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
在能源上,我国其实没有太大优势,但是可以通过与周边国家合作解决这一问题,而新疆的棉花又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在纺织业方面原材料的问题。
现在,民主党拜登重新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时期那一套架空中国工业体系的战略又回来了。
客观来讲,让低端制造业流出中国,流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各国比特朗普那种一厢情愿的希望制造业回流美国成功率更高,因为它符合客观规律。
美国的劳动力成本高于中国,而中国又高于东南亚,这就事实,难以逆转。
而这次拜登政府直接瞄准了纺织业,纺织业门槛较低,适合不发达国家介入,而其对工业体系的孵化作用又是十分强烈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纺织业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运。
纺织与国运的关系,或许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公平形式之一:想要完成工业化,就得从最累最不挣钱的行业干起。
几十年来,中国人就是这样一步步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工业化。这背后是亿万中国人的汗水。
拜登政府固然可以通过对国际舆论的掌握,来抹黑中国的棉花,进而打压中国的工业,但除此之外,深度去工业化的美国的后手恐怕不多了。
无论未来谁将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再工业化的可能性都已经微乎其微了,正如当年赴中国考察的美国专家当年告诉奥巴马的那样:总统先生,这样工作,再也回不来了。